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现状(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

“双碳”目标下,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新能源绿色企业融资问题也“困扰”着行业发展,特别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

“下游经销商小而分散,50%的市场来自1000万元以下采购额的小微企业,大经销商的贷款有很多替代产品,但是终端小微需要新的解法。”有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绿色供应链金融或将大有可为。

政策利好下,光伏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5%;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光伏产业经营的扩大,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也在提高。但目前,光伏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比较突出。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初,整个光伏主产业链(包括玻璃、背板角膜等主要材料)累计可查的投资额超过2万亿元,当前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银行融资和权益融资。很多小企业在权益融资方面渠道相对缺乏,需要金融机构进行突破性商业化安排。

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表示,由于适用于小微企业的绿色标准不够清晰,哪怕天然拥有“绿色基因”的光伏行业上下游小微企业、小微经销商,也难以拿到绿色信贷。未来,需要推动小微绿色标准的制定,为更多行业中的小微争取到更普惠、更绿色的服务。

事实上,尽管小微绿色金融成为金融机构发展重点,但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缺失环境数据,且这类融资主体贷款规模小,金融机构对其进行绿色审核与授信的成本较高,传统项目申报制并不适用,导致小微经营者长期无法获得绿色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

如何让绿色金融惠及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正成为不少地区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

事实上,在发展普惠绿色金融方面,浙江省已进行了不少尝试。2022年11月,由北京绿金院、蚂蚁集团、芝麻企业信用、网商银行等单位联合起草,浙江省金融学会正式发布的《小微企业绿色评价规范》团体标准,明确了小微企业绿色评价的对象、原则、指标及程序。该标准也是全国首个支持小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赋能很重要。”在近日举办的网商银行绿色金融论坛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中心副主任张芳表示,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业务特征所决定的数据和信息流缺乏,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过程中非常大的制约因素,金融科技可以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

如何利用科技赋能绿色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可能是小微绿色金融难题的最优解。”网商银行现金管理部总经理黎峰介绍,一方面,网商银行运用“小微企业绿色评价”团体标准,借助其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的科技能力,搭建“小微企业绿色评价模型”;另一方面,将模型产品化,运用于实际信贷业务,上线小微主体绿色评价功能,并将评价结果内嵌至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小程序中,实现小微绿色评价的自动化及价值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网商银行已累计完成623万家小微企业的绿色评级。其中,超过42万家小微企业通过绿色评级获得了绿色信贷优惠。

从应用层面上看,数字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成为不少绿色企业新的增长助推器。以网商银行数字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大雁系统”为例,通过大数据风控,为品牌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提供金融服务,探索在光伏行业的应用。目前,光伏行业排行前10的品牌中,8成已接入大雁系统。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是大雁系统合作的首家品牌。“网商银行创新性地在建设期为经销商和EPC提供数字信用贷款服务。3分钟申请、1秒钟放款、0人工干预的授信模式效率极高,解决了部分小微企业建设期融资的痛点。”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杨豹告诉记者,获得大雁系统服务的天合光能经销商中,7成是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