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法规 >有关金融股票的书籍(金融股票投资书籍)

有关金融股票的书籍(金融股票投资书籍)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1

《行动的勇气: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回忆录》

作者:伯南克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伯南克正是美联储的掌门人(06年接任),危机后的许多救助措施都出自伯南克之手,如美联储注资对银行的国有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本书详细阐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始末,从贝尔斯登的倒塌开始,危机步步紧逼,一浪高过一浪,直至雷曼兄弟破产,金融危机全面铺开。美联储和财政部采取联合行动,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和两房,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时候来看,美联储及时采取的非常规救助措施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但是要想美国经济实现复苏,仅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这一点为《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这本书做了脚注。2018年,美联储进入双紧缩时期,财政政策逐渐代替货币政策成为引领经济复苏的主要工具。


伯南克:伞兵坑里的无神论者——评《行动的勇气》

每周一本书 071 | 伯南克新书:《21世纪货币政策》

伯南克时代的美联储


2

《压力测试》

作者:盖特纳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作为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救火队长”之一,盖特纳在《压力测试》一书中从财政部的视角叙述了危机发生的经过,与《行动的勇气》搭配着阅读相得益彰。


3

《灭火》

作者:伯南克、保尔森、盖特纳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这本书是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三位“救火队长”(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的合著。本书回忆了危机的经过:火种-第一束火焰-蔓延的大火-火海-灭火-防范下一场大火。印象深刻的是精彩的插图。深受启发的是,“灭火思维”已经在新冠和SVB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4

《债居时代》

作者:阿蒂夫·迈恩 ;阿米尔·苏非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经济学家常说:用数据说话。就像福尔摩斯在《波西米亚丑闻》中说道:在没有数据之前就开始推理是一种致命的错误。人们会不知不觉地通过扭曲事实去匹配理论,而不是要求理论切合实际。基于对金融危机史和危机期间数据的分析,作者观察到一个基本一致性的结论:多次银行危机均紧随居民部门债务的不断累积和自主支出的不断削减,且债务杠杆越高,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越大。例如,战后五大银行危机(1977年的西班牙、1987年的挪威、1991年的芬兰和瑞典和1992年的日本)发生前都出现了私人债务负担大幅攀升的情形,除此之外,作者还列举了大量的研究,均表明私人债务杠杆的累积才是各种形式危机爆发的原因。同时,作者还反驳了另外三种观点:基本面观、动物精神观和银行借贷观。基本面观认为是自然灾害、政变或增长预期等基本面因素导致了危机;动物精神观认为是人的非理性行为和信念的变动导致了经济波动;这两种观点都有点宿命论的感觉。银行借贷观认为是银行断贷引发危机的,作者在后文分别在不同场合对以上三种观点做了回应。

金融危机绝不是单因素造成,政策失误、理论谬误、监管缺位等都难逃其咎,故危机的爆发往往是合力造成,但这是些空洞的废话,理论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探寻表象覆盖下的根本原因,而迈恩与苏菲两位教授的观点是——房债。具体而言,是房债合约双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债务分布的不均等、消费偏好的差异以及行为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造成了大衰退。作者对房债引起的大衰退的分析并非泛泛而谈,在微观金融数据的支持下,作者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其得到的结论也是紧靠逻辑推理难以获得的。


书评:

【一瓣 · 书评】| 应对危机的一个全新方案:债务分担式住房抵押贷款——评Mian & Sufi《房债》


5

《镜厅》

作者:巴里•埃森格林 (Barry Eichgreen)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巴里•埃森格林是伯克利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教授,是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本书详细对比了1929-1933年大萧条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从对比中解释政府和市场为何会采取不同的应对金融危机之策,并阐述这些政策引致的不同后果。


大萧条时期,政府没有抵挡住贸易保护主义的诱惑。受到过时的经济教条的误导,当时的政府在最不应该削减公共支出的时候削减公共支出;在最需要刺激性支出政策的时候,却忙于重建财政平衡。无论是时任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还是时任德国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犯的都是同样的错误。他们使得局势更加恶化,甚至无法重建公众对公共财政的信心。当时的央行家们都是真实票据理论的奴仆。他们的信条是,央行只应该提供与经济活动所需相匹配的信贷量。当经济活动处于扩张期时,央行需要提供更多的信贷;当经济活动萎缩,央行需要减少信贷的供给。这导致繁荣时期出现过热,衰退时期出现危机。央行家们忽视了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也没有作为最终贷款人及时干预。结果是汹涌而来的银行倒闭潮;企业缺乏信贷支持,嗷嗷待哺;价格体系崩溃,因而债务变得无法控制。


以史为鉴,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决策者们展示了行动的勇气。他们实施了实施了宽松的货币、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果断地处理银行问题,同时,他们还决策者们将利用私人关系以及多边机构来保证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这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弱。美国经济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筑底,并与2014年前后就步入复苏进程。10年后的今天,美国更是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所以,即使量化宽松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其正面影响同样不容置疑。


6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主编:刘鹤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本书由刘鹤所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编著,央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从不同视角——经济金融周期视角、货币金融视角、金融监管视角、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视角、宏观视角和微观机制视角——对大萧条和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共同点、区别、发生的原因和启示作了详尽的分析。金融危机的书读多了,人都会变得悲观,越来越相信宿命论,因为你会发现历史的车轮永远在冷冰冰地旋转着,只是乘客不同罢了,一代接一代。斗转星移,季节更替,周期性是历史变化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通过不同视角的比较,作本书总结了两次大危机的异同点,就相同点而言,共10点,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7

《断层线》

作者:拉詹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前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在2007年就对全球银行家发出严正警告:金融市场即将步入厄运。可惜的是,这个警告导致的结果是,拉詹被命名为“厄运预言博士”。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2010年5月,拉詹把自己的预言写成了一本书,名叫《断层线》,顿时风靡全球。



8

《拯救全球经济:方向、策略和未来》

作者:布兰查德;拉詹;罗格夫等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这本书是一本文集。2015年,由BIS主办的反思宏观经济政策会议聚集了来自世界知名院校教授和各国央行、财政部或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就危机发生后的10年来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财政政策、金融监管、资本流动和全球化的经验和教训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信息量非常大,对于全面了解金融危机为何会发生,以及如何防范危机再次发生等问题很有帮助,特别是政策研究。

9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

作者:默文·金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作者在英格兰银行又20年的工作经历,这本书写于本轮金融危机之后,围绕金融危机展开。作者的观点和特纳在《债务与魔鬼》这本书中异曲同工,认为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长期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其实执此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比如伯南克就提出了"全球储蓄过剩“理论。这本书笔者写了一万多字的书评,具体内容笔者就不赘述了,将链接置与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


Mervyn King | 揭开老妇的面纱——评《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上)

前英格兰银行行长 | 货币、银行、国家于囚徒困境——评《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下篇)


10

《债务与魔鬼》

作者:(英)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从书名中就能透视作者在本书中的主要观点了。从过度负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危机爆发后债务杠杆的继续增长,成为近十年来宏观经济学“炙手可热”的话题。特纳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临危受命,担任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主持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在这本书中,他结合自己的时间经验,谈到了自己对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理解,并对如何防止发生类似危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核心观点是批判以信贷(债务)扩张的方式刺激经济所带来的金融不稳定。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太快了,所以他主张应该“少一点金融活动”。对金融发展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美国最早在60年代末就开始了金融扩张的活动了,最早是从银行领域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进行主动负债管理开始的,这也标志着银行从被动的资产管理模式向主动的负债管理模式转变,再加上监管机构的宽容的态度,描述金融规模的各项指标都快速发展。


《崩盘:全球经济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作者:亚当·图兹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2007-2009年金融危机是二战后全球经贸、金融秩序的拐点。2016年特朗普上台及其在执政期间推动的一系列政策加速了这一转变,而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另一催化剂,由纳瓦罗等所宣扬的“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理念在一步步转变为行动。拐点之前的主流是新自由主义,拐点之后是经济民族主义和进步主义,政府作为“家长”正在被广泛接受,这也是拜登赢得2020年总统大选的意识形态背景。有人打趣说,这是“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参考我们的长篇报告:重回进步时代:拜登新政与“美国旧疾”(4万字深度解析)中美观察 | 混沌与秩序:两次霸权解体危机的比较)。



12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作者:明斯基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198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所谓的“大稳健”时期,即经济周期的波动大幅下降,伯南克认为央行的独立性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然而恰在此时(1982年),明斯基出版了专著——《Can “It”Happen Again?》(it指金融危机)。在一片欢歌笑语中,这样一种声音显得那么不和谐,主流经济学家及政策制定者们并没有停止舞步,而是继续喝彩:人类已经解决危机了。然而,一声巨响,雷曼兄弟砰然倒塌,震惊了所有人,包括那些正确预测金融危机的人,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它何时,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来临。《稳定不稳定的经济》英文版发表于2008年5月(2010年被译成中文),正好是金融危机前夜。



明斯基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金融不稳定的内在机制。根据现金流收入与还本付息负担之间的关系,明斯基将融资分为三种类型:对冲融资、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对冲融资指收入现金流能够完全覆盖债务本息;投机融资指收入现金流只能满足当期的利息支出,但不足以归还本金;旁氏融资则是指收入现金流连当期的债务利息也不能满足。理所当然,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冲融资占比越高,金融关系越稳定,相反,投机融资和旁氏融资占比越高,潜在的金融危机的风险也就越高。明斯基是通过阐述一个经济体的融资类型如何从以对冲融资为主自发地向以投机和旁氏融资为主的转换来说明金融不稳定的内生逻辑的。在这个过程中,预期的实现、利率的变动、收支的时间不一致性等因素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书评链接:

书评 | 金融危机10周年:它会再次发生吗?——评Minsky《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书评 | 金融危机10周年:“行动的勇气” ——评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下)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作者:莱因哈特 罗格夫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因为这本书,“这次不一样”这种说法变得流行起来,它实际上是一种“反讽”——这次没什么不一样。本书对过去800年来的各种金融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通读下来您就会发现,无论最近的金融狂热或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都与其他国家或过去时期所经历的危机存在极多共同之处,那就是过度举债。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企业或消费者,繁荣时期的过度举债都会造成很大的系统性风险,差别仅在于谁在过度举债,以及向谁举债。比如在2015年BIS举办的反思宏观政策的论坛上,巴西前央行副行长就认为,巴西这次之所以能够很好的防御美国金融危机的外溢效应,就是因为他们上世纪90年代已经经历过类似的危机,并建立了优良的防御工事。所以,读每一本危机史的著作,您都会感受到,经济周期只是人类代际更迭这种自然规律映射出来的自然现象。


14

《大萧条》

作者:伯南克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伯南克正是在这本研究“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专著中将其称作宏观经济学的“圣杯”(The Holy Grail)。伯南克认为,总需求的下降是“大萧条”的重要原因,造成总需求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则是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伯南克将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结为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先天不足。除需求侧外,伯南克还以劳动力市场为出发点,从总供给的角度对“大萧条”进行了研究。伯南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名义工资对总需求下降的调整不够完全,且这种调整不能解决持续性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了国民经济大大偏离了充分就业状态,即经济萧条。整体而言,他与凯恩斯,以及新凯恩斯的解释有许多相似之处。


《关闭华尔街》

作者:亚当·图兹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近日,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又取得重大突破,引起投资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注。根据SWIFT数据,2021年12月当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首次超过日本,提升至全球第四。从2008年前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开始,到2015年811汇改之后的暂时停滞,再到近年的再次发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可喜可贺。但还需要认识到,一方面,在清算支付方面,人民币较美元和欧元还有很大差距,简单的排名混淆了真实的差距;另一方面,在众多衡量国际货币地位的指标中,外汇储备占比可能会更有分量,而在这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更是任重道远。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数据来源:欧洲央行


金德尔伯格说,货币就像语言一样,只要一种就够了。这表达的是货币强大的网络外部性,这一特性在国际上可能比在国内更为显著,在纯信用货币时代比在金本位时代更为显著。所以,国际化之路注定是艰难的。


历史上,典型的案例有英镑替代荷兰盾和美元替代英镑,后者可能更有参考价值,但这一案例又是非常难以复制的。艾肯格林在《嚣张的霸权》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两本书中都有阐述。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关闭华尔街:1914年金融危机和美元霸权的崛起》。


在上一篇关于美联储的文章中(美联储前传:一部政治主导的银行交易博弈和制度变迁史),笔者写道:


截止到1913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工业增加值和GDP在19世纪末渐次超过了英国,人均工业增加值和人均GDP在一战前首次超越英国,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实现全面超越。但美国只能算是经济上的巨人、金融上的矮子。美国仍是一个债务国,来自欧洲的外资仍是国内投资的重要来源;货币方面,在独立之后,英镑仍在美国流通,此外还包括西班牙元、荷兰货币等(马克汉姆,《美国金融史》,第一卷,p.102-103),直到1864年《国民银行法案》(National Bank Act)美国才真正实现了法币的统一。美元的国际地位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有所提升,直到一战之前,英镑都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国金融机构海外业务的发展仍受到限制,国际话语权较弱;伦敦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纽约的地位相对靠后。


那么,美国何以能够在一战之后金融地位快速上升,并在二战之后全面超过英国?毫无疑问是两次世界大战,1913年美联储的诞生也有功劳,但不限于此。《关闭华尔街》提供了一些细节。


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相向运动——抢别人的蛋糕吃。在2018年的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分析文章中(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分析——写在破7之前),笔者写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取决于我们做对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美国、欧洲、日本这些排在我们前面的国家做错了什么,尤其是美国。只有我们做得更好,而且还不能只是好一点点,也不能是临时地好,市场才会选择我们。



朝明 “资产负债表衰退” 三部曲


作者:辜朝明 (Richard C.Koo)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17

特维德:周期三论

作者:拉斯.特维德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物理的尽头是神,周期的尽头是趋势。


周期是嵌套的,于短周期而言,长周期就充当着趋势。


经济学里最长的周期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简称“康波”)。国际政治里的政治周期大约是120-150年,由2-3个康波组成。这或许是巧合,但也并非没有逻辑。因为,只有基础创新的领导者,才能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国(创新的范式:康波、世界体系与大国兴衰——何为中美长期博弈的关键词)。从这个维度思考大国博弈,看得更明白。



特维德是笔者读周期的启蒙,刚毕业时写过《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周期1)的读书笔记(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去年在“每周一本书”栏目推荐过周期1和周期2(每周一本书 011 |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两卷))。近日,中信出版社发来周期3《逃不开的大势》,几年前读的英文版,趁中文版出版之际,一并推荐吧。周期1是cycle,周期2是trend,周期3则归纳了50 supertrends(50个超级趋势).


特维德拥有超过30年高科技领域投资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只有充分理解技术以及技术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才能准确抓住大势,做出取得高额回报的决策。读者将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正在或即将改变我们生活和未来的新技术,了解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生物医疗等超指数级创新技术及其带来的新商业模式和新生活方式将如何颠覆性地改变世界人口、经济、资源格局。


与此同时,特维德也将沿着人类近3000年来技术创新与成就的轨迹,探索和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隐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业与投资机会,帮助每一个企业领导者、投资者和普通人获得把握趋势的能力,以及科学看待世界的方法,提前预知未来走向,抓住历史性的时代机遇。


书评:

Lars Tvede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上)

【一瓣·书评】| 驯服经济周期:万科与万达事件没那么简单——评Tvede《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下)


18

《美国货币史》

作者:(美)弗里德曼,(美)施瓦茨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这本书应该不用笔者过多的推荐了,我想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必读书目。弗里德曼认为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应对大萧条负主要责任,具体来说就是美联储的紧缩政策使得流动性本来就很紧张、情绪本来就很恐慌的金融市场跌入深渊。但是辜朝明在《大衰退》中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他利用工业企业调查数据证明,即使美联储提供了流动性,也只能缓解很小一部分企业的问题。


货币数量论解释世界的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怀疑。但我的看法是,理论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中去理解,每个理论及其开出的药方都适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制度在演化,周期在更替,经济理论自然也会随着经济与金融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用现在的实践去批过去的理论,实在是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笔者认为,将来某个时刻,人们仍然回像怀念凯恩斯和明斯基一样来怀念弗里德曼。


在这儿顺便推荐弗里德曼的另一本书——《货币的祸害》,笔者也写了长篇书评,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考【一瓣·书评】弗里德曼 | 通货膨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评《货币的祸害》



19

《灰犀牛》

作者:米歇尔·渥克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灰犀牛是指那些发生概率较高的负面冲击,但是金融危机的历史狠狠的教训了我们,往往是人类致命的自负将自己推向深渊。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民众和政府从来没有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或者说政府从来也没有根据从历史中总结得出的经验去决策”。记住黑格尔的话是有益的。


20

《适应性市场》

作者:罗闻全


特辑 | 每周一本书 081:关于金融危机的二十本经典作品


曾有记者问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21世纪是否是生物学的世纪?【霍金】说:21世纪将是复杂性(complexity)的世纪。无独有偶,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三位在“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s)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


长期以来,物理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统御了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就是一种原子化的个体。这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很难解释、更难预测人的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宏观不是微观的简单叠加。无论是微观意义上反复出现的非理性行为,还是宏观意义上的持续背离均衡而最终出现的崩溃,都是对理性人假设下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对经济学的不满情绪日甚。日本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Koo)在《大衰退年代》这本新书中提出,对数学的痴迷正在扼杀宏观经济学的可信度。“天体物理学家可以把人送上月球,是因为月球不会突然改变方向。经济学家未能预测到大衰退,是因为人们总是对事件做出反应并不断改变方向。有些变化可能发生得非常突然。”


人的行为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社会科学的研究难以脱离对人的研究,仅有理性的一面是不够的,市场也不总是有效的。在《适应性市场》这本经典作品中,罗闻全就是从生物学的视角来弥补主流经济学的不足,提出了“适应性市场假说”,拓展了“生物金融学”研究的新范畴。作者不仅从事学术研究,也是对冲基金Alpha Simplex Group的创始合伙人。可见,生物金融学方法论有助于指导投资,帮助理解市场和投资者行为。

生物学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演化经济学”大体上就是生物演化思维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据乔尔·莫基尔在《富裕的杠杆》一书中的论述,达尔文是受到了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而提出的演化论。实际上,就像是盲人摸象,对于理解经济行为,有些学科摸到的是“大腿”,有些摸到的是“鼻子”,只有将所有人拼在一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大象”。



<

相关内容

有关金融股票的书籍(金融股票投资书籍)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4h快讯
违法生育包括哪些情形,什么叫违法生育
一、教师如果违法计划生育会有什么处罚如果是教师,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应由计生机......
2024-04-05 法规
自残违法吗?自残算不算犯罪
一、教唆他人自残构成犯罪吗教唆他人自残有故意杀人的嫌疑,所以规劝大家不要以身......
2024-04-05 法规
新昌机动车违法?机动车违章处理时间限制
一、新昌货车通行证怎么办理1.办理新昌货车通行证是可行的。2.因为新昌货车通......
2024-04-05 法规
违法举报网站,公安干警违法举报平台
一、国家有奖举报平台以举报违章车辆为例,有奖举报平台如下:为加大监管力度,营......
2024-04-05 法规
查看更多